发信人: xmzky (C:\鱼.exe), 信区: Movie
标 题: 不是英雄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pr 6 18:58:53 2008), 站内
我是在看奥斯卡颁奖晚会的时候知道了《伪钞制造者》,学院将最佳外语片奖授予了这部纳粹集中营题材的电影。关于集中营的电影不胜枚举,其中很多都是美国人拍的,这部德语电影给我的感觉却不寻常,心生诸多联想。
不寻常是比较出来的。斯皮尔伯格生于战后的美国,他那部长达三小时的《辛德勒的名单》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内心柔软的"正直的异教徒",一个倾尽所有拯救生命的英雄。而侥幸逃脱了纳粹魔爪的波兰斯基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般的童年,他的《钢琴家》也处处闪烁着他自己的影子,让我们看到一个无助的钢琴天才像老鼠一样四处躲藏,最后用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进行无言地控诉。
一个是伟大的英雄,并且成为了人道主义的象征;另一个是杰出的音乐家,用音乐征服了他的敌人。而《伪钞制造者》的主人公索罗维奇首先与英雄无关,很多时候他只是在设法活下去而已;画家出身的他曾在俄罗斯的奥德赛艺术学院进修,但他的画多少让人觉得像是业余爱好者的作品;也许他也清楚自己的艺术天分并不突出,又或者他根本耐不住寂寞,于是干脆去画钱,成了一个印制伪钞的罪犯。与前两位相比,他实在是普通得很,甚至有些不体面。在那个盛产哲学家和疯子的德语世界里,很明显人们也仰慕天才,崇拜英雄,但最终他们决定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回首往昔。
一个普通人,不是皇亲贵胄,没有黄金万两,绝非才子佳人,更无三头六臂,你能选择怎样的生活?一个背井离乡、放弃母语的俄国人,索罗维奇的心中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一个本打算投身艺术,说起康定斯基就神采奕奕的犹太囚犯,他心中的梦想真的死了吗?无数次我想到梵・高,他身前痛苦却死后成名,值得欣慰的是毕竟他成功了。而那些身前与梵・高忍受着同样的痛苦,死后依旧默默无闻的人,他们的一生又该如何评判?也许有人会说不论是梵・高还是那些无名者,在他们活着的时候都执着于梦想,死后的事情又与他们何干?但问题是,谁能预知自己的命运?万一有天发现某些曾经深信不疑的东西其实是虚空的,你还会继续坚持吗?对此,索罗维奇的回答简单明了:"我还活着,这就是最重要的。"
究竟谁更伟大?是那个拒绝印制假钞,不惜搭上所有人的生命,想要跟纳粹斗争到底的布赫格,还是那个在党卫军的皮靴下苟延残喘,关键时刻救了所有人的索罗维奇?蔑视强暴,慷慨赴死,不失尊严,这样的人本身就是英雄。然而芸芸众生中又有几个这样的英雄?集中营里的人为了活下去,相互倾轧,彼此出卖,不惜以他人的死来换取自己片刻的活,据说实在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莎翁那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放在这里就显得再恰当不过了。然而人生的考卷里并非仅有判断题,多数情况下你不得不带着镣铐跳舞,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你的舞姿才会优美。在这一点上,索罗维奇算是个明白人,他力求自保但不出卖同伴,他服从纳粹但不奴颜婢膝,甚至还跟纳粹军官讨价还价以换取紧缺的药物。说到这里就让我想起了山涛和嵇康,同是"竹林七贤",不同的人生态度导致完全不同的命运。
影片的结尾处,索罗维奇在赌桌上抛洒完所有的美圆之后,独自坐在蒙特卡洛的海边久久不语,他究竟在想些什么?我猜不出,只是那情景让我想起厦门的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