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

归去来兮,司徒雷登

归去来兮,司徒雷登

作者: 长平 2008-11-27 07:50:19 来源:南方周末

1949年8月司徒雷登离开中国的时候,伴随他的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嘲讽奚落的文章 《别了,司徒雷登》。文章说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2008年11月18日,司徒雷登再次回到中国的时候,已是几�骨灰,一缕乡魂,中国人却给了他极大的尊敬,媒体的报道满怀深情:"低沉的音乐声响起,在中外友好人士的注目下,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被轻轻安放在(杭州)安贤园文星园,四周青松苍翠,远处青山环抱"。

彼时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政府土崩瓦解,毛泽东胜利在握,意气风发,写一篇那样的文章也可以理解。问题在于,1949年以后的政治版图中, 毛泽东越来越被神话,他的话成了金科玉律,一句顶一万句,容不得不同的陈述和意见。那篇文章的本意也不是为司徒雷登立传,而是借司徒雷登离开中国的事分析 美国对华政策,但是其中对于司徒雷登漫画式的描绘就成了他的功过是非的定论,人们再也无从了解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事实。

司徒雷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才有机会知道,原来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甚至认为自己 "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他的父母都是美国人,但是他出生在杭州,童年在西子湖畔度过,会一口流利的杭州话,11岁到美国受教育,二十多岁又 回中国,在中国生活的时间总共超过半个世纪。他在中国传过教,教过书,当过记者,还当过美国驻华大使,其中最有名的工作是任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在长达27 年的治校生涯中,他把燕京大学打造成中国一流大学,倡导学术自由,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并留下了如今北京大学所在的美丽校园。1962年他在华 盛顿去世时,遗愿之一就是要安葬在他所热爱的燕大校园,和他的早逝在中国的妻子合葬在一起。

根据史料记载,司徒雷登是一位谦卑而善良的基督徒。先后作为燕大学生和教员的冰心这样描述自己的校长:"你添了一个孩子,害一场病,过一次生日,死 一个亲人,第一封短简是他寄的,第一盆鲜花是他送的,第一个欢迎微笑,第一句真挚的慰语,都是从他而来的。"他也是一位正直而勇敢的公民,曾经因为拒绝与 日本侵略者合作,被日军关进集中营,直到日本战败后才获释。

在司徒雷登骨灰安放仪式上,司徒雷登秘书傅泾波的后人、美籍华人傅履仁老先生说:"司徒雷登先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回到中国是他最后 的心愿。"这样一个普通而又感人的心愿,为什么历经波折至今都未能实现呢?这是因为司徒雷登在奉献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同时,还当了几年美国驻华大使。

政治不仅抹杀了人性,掩盖了事实,甚至还篡改了历史。就在那篇文章中,毛泽东自豪地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 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然而,正是这个闻一多,在他那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中,认为司徒雷登出任大使对中国是件好事:"现在司徒雷登出 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 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 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闻一多和毛泽东的说法矛盾了,怎么办呢?这本来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留给读者自己去判断就行了。但是,相关部门的做法并非如此,而是在将这两篇文章同时收入中学课本的时候,把闻一多演讲中这一段话不加任何说明地删去了,就当他没有讲过一样。

如今,"别了"的司徒雷登又回来了,离他安息燕大校园的遗愿咫尺之遥,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这还不够,期盼政治能够给真相和人性让出更多的空间,让它们各自都得以自由地生长。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