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2010年9月13日星期一
一个人的法学院 ―― 纪念何美欢老师 (赵晓力)
标 题: 一个人的法学院 —— 纪念何美欢老师 (赵晓力)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Sep 13 05:56:39 2010), 站内
一个人的法学院
——纪念何美欢老师
赵晓力
我和何美欢老师专业不同,但我们对思考法学教育有共同的兴趣,她关于法学教育的一
书——《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和一文——“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我都是一
读再读,今天上午又读了一遍。惭愧的是,何老师想的深,做的多,坚持久,我则是浅
尝辄止,还经常灰心丧气。在今天的追思会上,大家谈的多的是何老师这个人,我选择
谈谈她的事业,谈谈一个晚辈、一个后学、一个教师对另一个教师平生最重视的事业的
理解。
何老师《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是她在清华进行了
两轮“普通法精要”的教学之后写的。2008年她离开清华去多伦多,我听说,她运走了
历届“普通法精要”课学生的作业,准备对《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一书进行修
订。何老师在今年《普通法精要》的暑期班上不幸以身殉职,凝聚何老师法学教育思想
和经验的《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成为空谷足音,这对于清华法学院和整个中国法
学教育界,都将是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
何老师在《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一书中,列举了在当下中国教授普通法的两个最
主要的理由,一个是全球化的挑战,一个是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第二点无需多说,在
法学界和法学教育界也有共识;但历年来我向学生推荐此书,总是基于何老师在书中以
铁一般的事实和逻辑指出、但国内法学界和法学教育界却总在以鸵鸟姿态回避的的第一
个理由,即全球化的严峻挑战。2007年,在向《南方周末》“暑假阅读”栏目推荐此书
时,我是这样写的:
在中国的民法课言必称德国的同时,2001年德国重要的律师事务所除了一所之外,其余
全都被美国化的英国律师事务所合并,传统属于法国律师天下的国际仲裁领域,也被美
国大律师事务所占据。而美国大律师事务所不屑于兼并德国律师事务所,是因为即使适
用德国法律的企业并购,德国客户聘用的也是美国大律师事务所——何美欢教授此书,
描绘了一幅法律全球化事实上蜕变成法律美国化的图景。而伴随美国律师事务所在全球
攻城掠地的,是美国法学教育的全球传播、美国式法律文件和业务方法的全球传播,以
及美国法律的全球传播——通过强有力的游说改变各国政府的立法和决策过程。美国法
律跨国公司攫取的是律师业务中利润最丰厚的高端部分,其后果是各国本土的律师事务
所被迫转入日趋激烈的低端竞争,降低了本土法律教育对最优秀学生的吸引力,由此形
成恶性循环。国内法律教育界对何美欢教授此书中提出的法律职业危机和法律教育危机
采取了鸵鸟政策,不过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将迫使每一个法学院教师和学生最终正视这
一点。[1]
2002年,何老师“包里揣着一份策划了一年多的为中国内地学生而设的普通法教学计
划”,[2]到清华法学院报到的时候,法学教育高歌猛进,各省高考状元纷纷以法学院
为第一志愿,“恶性循环”似乎还无从谈起。但到2007年,我协助季卫东教授通过中国
律协做全国部分地区律师的问卷调查的时候,就已经发现,美国跨国法律大所的分支机
构攫取非诉业务中利润最丰厚的高端部分,迫使本土律师事务所转入日趋激烈的低端竞
争,在上海这样的地方已经成为事实。那么接下来的部分,本土法学教育对最优秀的学
生失去吸引力,也就顺理成章了。最近几年法学院毕业生就业之难,从外地蔓延到北
京,从一般法学院蔓延到精英法学院,由此带来的投考国内法学院的学生素质稳步下
降,而美国各大法学院的LL.M项目里则挤满了来自中国的焦虑的学生——事实俱在,也
毋庸我多说。
我想,Betty HO一定是在英国、欧洲、香港等地看到了这一幕,然后就急急忙忙跑到内
地,跑到清华,跑到明理楼。在明理楼内,我们已经习惯了她竞走一般的脚步声,由远
而近,又由近而远,她在跟谁赛跑呢?
我想,往小里说,她是在力争用自己的一门不让于美、加一流法学院水平的课,保
持“本土法学教育对最优秀的学生的吸引力”;往大了说,不过是在这一轮美国法律全
球化席卷我们之前,起码让我们的下一代法律人提前做好准备。而不要像我们民族一百
五十年来历次遇到外来危机经常做的那样:危机到来之前茫然不知,危机到来之后怨天
尤人,随波逐流。
何美欢教授在谈到在当代中国教普通法为什么要深入阅读判例的时候,举了内幕交易法
的例子。她说:“内幕交易的概念本身来自美国,证券法规是美国最成功的出口,获全
球衷心的接受。英国等国家捕捉了在某一发展阶段的美国判例法,将它编织起来成为一
幅漂亮的制定法。在那一刻,英国的产品可能比美国的好。但是,英国的产品好像是被
割下来的花;在它最漂亮的那一刻它已经死去。美国产品却是那棵树,花被割后,树还
可以继续生长。证券法的灵魂还是在美国的判例,而没有律师可以忽略阅读它。”[3]
多年以来,我们在中国教外国法的人,包括我,大多从事的是割花的工作。栽树的,我
目力所及,只有何美欢教授一人。借花献佛是轻巧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繁重
的。最终,何老师累死在上今年普通法最后一堂课的前夕。
我常给学生说,你们很幸运来到清华。因为来清华可以一次上两个法学院。不是吗,何
老师是以一人之力,用一门连续四学期的课程,在我们清华法学院内部又办了一个法学
院;然而她的工作,作为同事,却无人能够代替,也无人能够分担。去年,我和何老
师,以及我们共同的学生白麟、余娉吃饭,我请她计算一下这些年花在学生身上的时
间。我不想重复那个当时让人肃然起敬,现在让人无限感伤的数字。我只想说,那是一
个天文数字。
但是,我相信何老师会同意,在中国已经不可否认地成为全球化一个重要的博弈者——
而不仅仅是跟随者——的今天,没有中国人参与的普通法之林是不完整的,也是名不副
实的。在历史上,“普通法”不仅仅是指英格兰那一片弹丸之地的地方性法律的意思,
普通法这个名称,还寄托着着人类大同的高贵梦想。在今天以至往后,普通法当然也不
应该由美国专美(这也是何老师的课叫做“普通法精要”而非“英美法精要”的原
因)。我希望何老师栽下的树能继续成长——如果你们已经从何老师那里获得了成长的
能力的话。我也希望木能成林,小树林能变成大森林。
一个园丁的生命就在那些树林里。
[1] 《南方周末》,2007年7月4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trs/raw/21187
[2] 何美欢,《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前言”,第1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2005。
[3] 同上,第153页。
--
一�花影云拖地
半夜书声月在天
※ 修改:・paultang 于 Sep 13 05:57:14 2010 修改本文・[FROM: 136.152.188.*]
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
Know Your SSDs - SLC vs. MLC
Know Your SSDs - SLC vs. MLC
By Les Tokar
Introduction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to follow in the footsteps of an excellent review by Kevin O’Brien on the Memoright 128Gb solid state drive (SSD). His article provided many great benchmarks, to include HDTune, HDTach and ATTO Disk Benchmarking, which have gained a reputation of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It’s refreshing to see a secondary reviewer who can validate claims of the capabilities of SSD’s along with offering his own opinions, a positive characteristic we see in all reviews here at NBR.
In this article, we are going to build on the first by showing why the Memoright 128Gb SSD is so unique and will mostly likely hold a very solid footing in SSD sales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We will do this by explaining a bit of the inner componentry of the SSD, performance considerations, why they are priced as they are along with how this will soon change creating a flurry of sales in the consumer SSD market within the next year.
This article is a MUST READ for anyone contemplating buying a SSD in the near future and will most likely hook many who are walking that line in the sand.
As a bonus, we are going to reveal information that is presently a very sensitive spot with many manufacturers. This information pertains to the surprising lifespan of soon to be manufactured SSDs that you will need to know and understand.
Every Little Bit Counts
The SSD, at its most basic level, is comprised of bits, lots and lots of bits. To try and build from the bit and explain how we reach a total of 128Gb SSD would scare most off. Understanding the bit, however, will bring u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SSDs, the slc (single level cell), or the mlc (multi level cell) desig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is crucial to our SSD purchase.
An slc SSD, such as the Memoright 128 GB SSD, is simply built where 1 bit rests within 1 cell of the SSD. Conversely, a mlc SSD means there are two bits within 1 cell of the SSD. The best way of understanding this is to compare a cell with a single bit to a single home whereas a cell with two bits would be a duplex. For those capable of using the slc SSD to its full potential, it is easily understood that they have much more control over the total SSD as each bit is within it’s own cell. Its much the same as trying to make alterations on your single family home, vice a duplex.
Where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however, is with failure of the SSD as it occurs at the cell level. In a duplex, both sides are lost by fire vice only the one with a regular home. This is much the same as losing both bits in a mlc, vice the single bit of the slc. This directly affects the lifespan of the mlc compared to the slc which will be covered ‘in just a bit’.
Suffice it to say, we can form a basic understanding that the slc SSD, as with the Memoright 128Gb design,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mlc SSD.
How Fast is Fast?
Presently, the only SSD capable of reaching performance results in excess of 100MB/s read and write at the 128Gb capacity is the Memoright 128Gb SSD. This may remain as such because many consumer manufacturers seem to be experiencing a problem simply fitting 128Gb NAND into a 2.5” SATA SSD. Having spoken to several, they seem to agree on the simple fact that, in no time soon, can the slc design reach the average consumer at 128Gb or above, for the most part because it cannot be made at a cost effective price.
As a result, manufacturers are furiously testing and manufacturing mlc SSDs for consumer sales because they can reach higher capacities at a cost within the consumers reach. There are performance hits though. Most manufacturers admit that mlc SSDs will rest in the area estimated at a maximum of around 90MB/s read and 50MB/s write, this well below the slc design.Could this be good news for the Raptor? Read on!
The Performance Misconception
The true performance of an SSD cannot be understood unless one ha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utilize one. Even watching a short demo is not a fair representation. We are so used to grad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HD by its read and write benchmarks that we instinctively look to this from the SSD as well.
The magic of the SSD comes less so from the read and write benchmarks and more so from the incredible access speed that it can achieve. An SSD searches similarly to that of your computer. It finds something by index and then retrieves it from NAND as the computer would from RAM.
There are no moving parts involved and this occurs as quickly as 0.1ms.
With the typical consumer owned hard drive, it takes 10-15ms, on average, to find information and retrieve it because of the disk spinning, arm pivoting above and having to find the information on each pass and so on. This is compounded by the fact that a large file on a HD can take several passes to retrieve, each pass being 10-15ms on average compared to the 0.1ms total time of the SSD. This is why so many programs seem to open instantly with an SSD vice the HD. This is the true guts of the SSD.
How Long Will They Last
I am very close with many SSD manufacturers of both the enterprise and consumer arena. I have asked this question of many and must admit that the most frank response is “MLC lifespan is a little sensitive with manufacturers. Each is trying to cope with this answer very carefully.” The tru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for both slc and mlc SSDs is this…
“The SSD will outlive the hardware for which it was built for.”
SLC ssds can be calculated, for the most part, to live anywhere between 49 years and 149 years, on average, by the best estimates. The Memoright testing can validate the 128Gb SSD having a write endurance lifespan in excess of 200 years with an average write of 100Gb per day.
This is where the mlc design falls short. None have been released as of yet. Nobody has really examined what kind of life expectancy is assured with the mlc except that, it will be considerably lower. I have received several different beliefs which average out to a 10 to 1 lifespan in favour of the slc design. A conservative guess is that most lifespan estimates will come between 7 and 10 years, depending on the advancement of ‘wear leveling algorythms ’ within the controllers of each manufacturer.
To draw comparison by way of write cycles, a slc would have a lifetime of 100,000 complete write cycles in comparison to the mlc which has a lifetime of 10,000 write cycles. This could increase significantly depending on the design of ‘wear leveling’ utilized.
Understanding Pricing
DVNation sells the Memoright 128Gb SSD for $3399. There is a lot of reasoning behind this, the first of which is the price of NAND. It presently floats around $11/Gb on an 8Gb chip (slc) which has dropped some 60-70 percent in the last year. To understand why mlc ssds are going to arrive much cheaper,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mlc NAND sells for considerably less, at roughly $3.50 per Gb at the time of this writing some 63% cheaper. You can watch the price of NAND here at the bottom table entitled ‘Flash Contract Price’. The NAND which we are looking at is 8Gb 1024Mx8 (slc or mlc) and the price point reflects cost per gigabyte. Below, we can get an idea of the dropping price of NAND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From here we also need to look at manufacturer controllers which may differentiate a great deal from manufacturer to manufacturer. Add on the casing, profit by manufacturer and then the profit by reseller and we may understand why slc design will remain as the premium SSD for those that can afford it.
Conclusion
Through a very conservative general estimate, the sale of SSDs will go through the roof within the next few months, most resulting from the fury of mlc ssds which will hit the market any time now at a price well below half of the slc ssd. We can now see that, as with auto manufacturers, you will have the option of purchasing the Cadillac or the GM of the SSD.
As costly as it is, the Memoright 128Gb SSD is now and will remain the ultimate SSD to own, not only because it is the only 128Gb slc design SSD available to the consumer, but because it will outlive and outperform any other consumer SSD on the market. Somehow, Memoright has found a way to push in the capacity that many seek as well as finding the performance that many will pay the premium for.
We are now fully prepared for the onset of the SSD revolution as one can, not only differentiate between a slc and mlc SSD but also, understand the pricing, performance and lifespan considerations of each.
i7-930@4Ghz/Rampage III Gene w/SATA3/6Gb 1600 TC/MSI N460GTX/Crucial C300 64Gb/OWC Extreme Pro 120Gb/CM Hyper 212/OCZ ModXStream 600w
Acer 1810t-6188/11.6 LED/SU9400@1.4/4Gb/Intel X25m 160Gb/WD Cavier 160Gb/4500mHD/HDMI/BT/Win7Ult64Bt - 7.8 Sec Boot Time
1. The SSD Review
2. My Computer and Win7 Optimization Guide
3. The Win7 SSD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Guide
Last edited by Les : 02-25-2008 at 04:10 PM.
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从陈丹青到何美欢:也说民国范儿
从陈丹青到何美欢:也说民国范儿
果实博中说到民国范儿,眺山评曰“不可追”,果实回曰“是不敢追吧?”我辈庸碌,不可与不敢,实无二致。恰巧教师节来临,心中更回荡着因何美欢老师故去而生发的许多情绪。草草几笔文字,哀思所至而已。然则仅知哀与思,却是对不住她万里行来一力耕耘这片贫瘠土地之心的。
既如此,为何又要扯上陈丹青?一个爱发言的画家,一个不爱涉及“公共”场合的法学家,他二人哪有半点关联?
他二人确无半点关联,却有一点共同:都曾于清华大学执教,都自清华离开。陈丹青2000年起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因研究生招生及教学管理问题产生对于高校教育的莫大苦恼,于2004年末请辞清华美院教授职务,2007年离职。何美欢在清华全职教职开始于2001年,结束于2008年7月,后仍在清华担任暑期课程。
以二人在清华的经历来看,陈丹青是铩羽而归,何美欢则赢得一片美誉。若说陈丹青不合于教育体制,何美欢又何尝不是异类。前者于清华大学美术学2002年教学会议的发言,以“关于绘画专业的‘前瞻性’意见”之标题收入《退步集》,直击中国艺术教育症结;后者则以长文“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发表于《清华法学》,直指中国表面繁荣的法学教育之弊端。
陈丹青的美术是装饰品,何美欢的法学也是装饰品。前者装饰墙壁,后者装饰权力。故此,法学贵为显学,美术么,则是为人民群众生活增色添彩之物。故此,陈丹青想要的学生被外语、政治卡住,何美欢则不必担心没有资质大好的学生供她来教。或许,这就是两人在清华收获不同之缘故吧。
陈丹青告别清华美术学院,用的是一纸辞职报告,言道“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
何美欢告别清华法学院,用的是一场题为“商法救国”的演说,亦颇有深意。何美欢在法学院,拥有教学之主动,她的普通法课程,所占用学生之时间,足以令其余课程无立锥之地。对于法学教育体制,她有许多批评,在实际教学,她因为并不领取报酬而比别的教授自由。
陈丹青因教学之勉强而苦恼,何美欢之苦衷,却未曾听到只言片语,只听说她几年间不曾有时间体检,需要休息。从那场题目浩大的告别演说之细节来看,也许亦疲惫于教育目标之偏差,不复能承受身体的透支。
心力无法付出,是痛苦;心力全部付出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亦是痛苦。何美欢比陈丹青幸运几分。因为法学院之于清华,毕竟比美术学院要紧些;也因为清华法学院尚未成为国内一流之时,已先走向世界了,明理楼从来都不缺少顶着各色访问教授头衔外国来的讲几堂课的先生们,何美欢的课程于是比何美欢重要,于是她可以尽心力于教学。陈丹青本人却比陈丹青的课程重要,于是他被极端重视,同时被忽视。
陈丹青在乎的事情,是能够帮助有天赋的青年走上艺术之路。何美欢在乎的事,是让中国的精英学子成为高端法律人才,他们应当参与国际商事规则的制定而不是仅有自己赚钱的志向。他们爱自己的学生,因而痛心或遗憾于学生之道路之走向。
聘用他们的美术学院和法学院在乎的事情是什么?美术学院在乎有陈丹青可以拿出去显摆,在乎引进了人才这个成绩;法学院在乎有中国大陆独一份的全英文普通法课程,在乎可以骄傲学生能无障碍去北美深造……整个学校都还在乎有多少学生加官进爵或啸傲商界或成什么家当上什么长。
每每提及大学,总不免惹来一堆“江河日下”的叹息,亦不免惹来对民国范儿的思慕。对教授们的赞美,“民国范儿”绝对是无上褒奖。按照陈丹青的说法,民国范儿主要是指各色人等坦然率真那股劲儿,那股藐视权贵心无挂碍的劲儿。陈丹青本人,便是民国范儿的。何美欢呢?生长于香港与北美,坚韧执着勤奋,亦是民国范儿的。
民国范儿而且执教当下,并不容易。倘若没有行政领导回护,你将孤单,你将被驱逐,你将被边缘。而奉行无单位主义,则很难有践行言传身教的可能。这就是所谓体制,以及不可不敢之缘故。
陈丹青显然是被很多人认同的,然而这些内心认同者却走在另一个方向,也就是体制框定的方向。何美欢是被学生赞美崇敬的,在“学术圈”,她却并非常识,亦有许多人对她直率的关于法学教育的观点以文章“商榷”。毕竟,大家都圈在量化、管理、科学、科研的套子里,能不在乎各色量化评估已是有个性的另类。有几人还真心在乎教育该是怎样?
徐友渔对陈丹青辞职事件有篇文字,末段云:“……在慷慨激昂的谈话之后,他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相反,大多数人实际上还是照样开会、布置、填表、争经费、争项目,做一切自己表示不屑的事。我们也许不可能像陈丹青那么坚决和彻底,难道不可以多多少少为改变不合理的体制尽力,而不是一面批评,一面却支持和巩固,以至于使人真的认为,不合理的东西是根本不可动摇的。”
托母校的福,亦结识不少什么学家,不少什么长,说起当下弊病,都是一套一套的。而从没见哪个身处重要位置的人有所行动。名士派头的教授,一面批判教学管理,一面又陶醉于通过量化、表格得来的精品课程一类的荣誉。
只袖手清议,大人物可为,因为他们可以吃老本,他们已经站得很稳,不用承担不作为的苦果。而年轻人呢?更年轻的人呢?只好等着吃苦果。所以必须有人不再袖手,而不是等着他人出手。大事一时管不了,份内的工作,总可以做得更纯粹些。比如教师,不再理会各色短视的评估何妨?
再说两位民国范儿的教授之于教育体制。陈丹青被困在排定的课表里,被体制所选择用以证明某种成绩,既不自由,只好归去。何美欢呢?即令体制亦用她来证明某种成绩,而她自己出资出力,另起屋宇,鞠躬尽瘁,便有再多的条条框框,能束缚她几分?所以我以为,陈丹青不可学,——以退却的方式归去即失去了有所作为的机会;何美欢虽也选择告别,却是我教师职业的标杆。
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驳《高铁――悄悄开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魔盒》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客货分线,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的先进理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一条条高速铁路不断建成投产,过去10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地方,今天只需要3、4个小时就能到达。待到2020年中国高速铁路网全面成型之后,从北京出发,全国大多数省会城市均可以在8小时之内到达,人们的旅行生活必将更加方便快捷!
然而,就在高速铁路一条一条建成,人民出行一步一步得到改善的时候,那些伪科学家们、满心仇视中国的洋人们、只愿做洋人的狗的民族败类们,开始疯狂地诋毁中国的高铁建设了。
今天在网上搜得一篇奇文《高铁——悄悄开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魔盒》。全文如下(注:此文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都有大量搜索结果,对该文的驳斥来自铁路在线(http://bbs.ourail.com)网站几位资深网友,特此声明):
被无视的反对声
2006年春节前,当千家万户沉浸在阖家团圆的欢乐气氛中,一位老人孤独地躺在西安交大附属二院的病床上,在弥留之际反复重复着一句话:“高铁,一定不要建……高铁,一定不要建……”两天后,他留下了最后一句:“如果非要上高铁,至少一定要用有碴道床。”便与世长辞。
这位老人,是中科院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张拾迈教授。在中国的高铁大潮面前,张拾迈是为数不多保持着谨慎、理性的学者。经过全面、细致的研究,他得出“中国的地质不适合建高铁”的结论。认为在中国的地质条件下,高铁产生的夏尔谢夫力将导致严重的斯蒂芬金效应,引起群发性的地质灾害。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一直致力于阻止高速铁路的盲目上马,他曾多次向铁道部和国务院写信表明自己的担忧,却屡屡遭到无视。而现在,随着这一批高铁线路的陆续通车,张拾迈教授的警告正在渐渐地不幸变为现实。
揭密高铁背后不为人知的隐患
“夏尔谢夫力”,是科里奥利力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由俄国铁路工程师夏尔谢夫于1903年发现并引起重视。由于地球的自转,任何移动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侧向的作用力,在北半球向右,在南半球向左。火车当然也不例外,在北半球会受到向右的力,对钢轨产生挤压,钢轨又将这种作用力传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产生一个向右的切向力,这个力就是夏尔谢夫力,车速越快,夏尔谢夫力就越大。早期火车速度慢,夏尔谢夫力并未严重到需要人们加以警惕的地步,然后随着火车速度越来越快,加之建铁路的地区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在特定条件下夏尔谢夫力终于量变产生质变,并引发斯蒂芬金效应。
斯蒂芬金效应,系詹天佑的同门,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年轻工程师斯蒂芬金发现的。1926年,斯蒂芬金考察落基山区的铁路线时,发现翻过山顶后高速冲下的火车,使得行车方向右侧的岩层、山崖发生断裂甚至小规模滑坡。这种地质破坏,正是因重力加速的火车产生的夏尔谢夫力引起的,而且这种破坏可以是“隔山打牛”型的,斯蒂芬金亲眼观察到与铁路线隔着数条河谷的山崖,在火车通过时产生了裂纹。因为地表岩土的刚性可以使夏尔谢夫力持续传递,远至数百公里以外,就像一粒高速运动的台球击中一列紧挨着排放的台球左侧,最右边的球却会被弹开一样。坚硬的地表岩土起到了那一列台球的作用,传递着夏尔谢夫力,直到遇到特定的地质结构使力无法继续传递,便在此时释放能量,造成地质破坏。夏尔谢夫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山脉、峡谷等复杂地貌反射、折射而改变行进方向,使得追踪和研究它变得尤为复杂。
斯蒂芬金效应并不总是造成严重的破坏后果,它的作用效果与当地的地貌、地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遍观全世界,建有高铁的大多数国家分布在西欧和日本,它们的地质和气候条件能让斯蒂芬金效应降到最低,从而适合高铁的建设,而中国很不幸,各种地质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宜照搬欧洲和日本的高铁方案。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夏尔谢夫力很容易被均匀地分散开,就像形状规则的蛋壳能够承受一定的撞击而不破碎一样。而在起伏不定的地形,夏尔谢夫力的传递不再齐头并进,遇到突起的山峰,深陷的河谷等,数百米范围内不同大小的希尔谢夫力就会对局部地形产生撕扯、挤压、剪切的效果。西欧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夏尔谢夫力的被均匀的分散了。日本虽然山脉众多,但是绝大多数人口居住于大城市中,山区只有少数农民,且由于地震频发,大多数夏尔谢夫力造成的隐患已经在地震中被一并释放了,日本的地质灾害预防做得好,房屋抗灾标准高,使得斯蒂芬金效应无法产生有破坏力的影响。同样的地形条件下,在弹性系数大的岩土中,夏尔谢夫力则更容易被缓冲、吸收。日本和欧洲的土质条件也远比中国适合高铁。日本湿润多雨自不必说,西欧也比中国大部分地区多雨,加之欧洲和日本气候比中国寒冷,土壤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矿化的速度慢,地质史上数十亿年的积累使得欧洲和日本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胡敏酸、多聚六磷酸肌醇络合物等大分子有机物,弹性系数大,能起到吸收缓冲夏尔谢夫力的作用。中国气候相对干燥少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作用气温往往高于32度,微生物矿化速度快,加上近半个世纪来水土保持不佳,土壤沙化、板结,更是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质弹性低,无法起到降低夏尔谢夫力的作用。地球是个扁球体,纬度越低的地点地球半径越大,受到的夏尔谢夫力也就越大。日本和西欧建有高铁的地区比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纬度高,如日本东京的纬度接近于中国济南,法国巴黎的纬度比满洲里还要北,而德国柏林的纬度,则相当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处低纬度,遇到的夏尔谢夫力之强是西方的高铁建设者们不曾遇到过的。2004年,当中国政府的代表与参加竞标的西门子集团洽谈高铁和动车技术引进时,德国人以近乎傻气的严谨和善意提醒到:“贵国是否论证过高铁项目在地质灾害方面可能带来的风险?”这种宁可自砸饭碗也要为客户的安全负责的态度,却被中国代表当作了耳边风。
有心无力的智者
日本和西欧的气候、地质条件能有效地减少夏尔谢夫力带来的斯蒂芬金效应,适合建高铁,而中国需要结合自己的具体国情制定铁路修建方案。张拾迈教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年迈的他肩负着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背着沉重的仪器走遍了中国的山川大河,详细测定了各地的土壤弹性、硬度系数等指标,考察了地形地貌,绘制了无数张地形图,挑灯夜战演算夏尔谢夫力的作用模型,计算了数百处可能发生灾害的“问题地带”,并写成报告,多次致信铁道部和国务院,陈述了高铁的风险,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张拾迈教授又对世界各国的地质、气候条件与中国做了详细的比较,为中国的铁路发展指明了方向——学习印度的成功经验:不盲目追求高速度,降低车速以降低夏尔谢夫力,同时以更经济的手段提高运能。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气候比中国更加炎热,土壤弹性小,纬度也比中国更低,印度铁路的夏尔谢夫力也是不容小视的。印度没有为了政绩或者自豪感而盲目提高火车速度,而是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降低车速,减小夏尔谢夫力。为了提高因缓慢的车速而降低的运输效率,印度在单位车次的运输量上发掘潜力,甚至不惜把车速降到人可以自由攀爬和跳车的地步,让每一列火车都发挥它最大的运能。张拾迈认为,中国尚有8亿农民,他们并不富裕,分散居住于广大的农村和县城地区,他们需要享受铁路带来的便利,需要与外界联系。借鉴印度铁路的模式,让火车慢下来,让农民可以随时随地搭车和下车,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让中国最大的群体享受到出行的便利,他们的经济状况会随着与外界的交流而提高,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富裕水平和发达程度。在这个问题上,张拾迈教授不仅肩负着中国地质安全的责任感,他也为中国最广大群体的切身利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2004年,张拾迈不顾家人的关心劝阻,以无比的责任感,拿着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作路费,自费去印度考察铁路,直到患上严重的肠胃疾患,倒在了异国的土地上,吊着输液瓶被抬回国。在养病期间他也闲不下来,在病榻上写成《印度国铁考察报告》,寄给铁道部和国务院。这份燃烧了一个老人的生命和健康写成的珍贵报告,却被上面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2005年起,张拾迈多次带着自己的报告和数据上北京,希望能向相关部门的领导陈述高铁方案背后的隐患,却始终无法如愿。最后,张拾迈把希望寄托于他心中的底线,希望高铁建设至少保证使用有碴道床——就是平常我们所见的有石子铺垫的铁路。石子可以对夏尔谢夫力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而今天我们的高铁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无碴道床,把钢轨硬生生钉在水泥地上,则会给夏尔谢夫力带来火上浇油的效果。2005年底,劳苦奔波的张拾迈终于支持不住,病倒了,这一病就再也没有起来。
潘多拉之盒已经慢慢开启
在2006年以前,中国大部分铁路的运营时速在120公里以下。今天,随着一批时速220,350,甚至380公里高铁的建成通车,夏尔谢夫力和相应造成的斯蒂芬金效应相比过去是飞跃性的。自2009年下半年起,中国的地震灾害变得异乎寻常的频繁。
2009年12月16日,武广高铁建成通车。2010年2月6日,郑西高铁建成通车。2010年5月12日,成灌高铁建成通车。2010年2月25日,云南楚雄发生5.1级地震。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数千死亡。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伤亡惨重。8月14日,四川汶川发生泥石流,造成41人失踪。2010年4月27日,广东梅州地陷,出现400平米巨大天坑,深度超90米,四川宜宾更是在7天之内发生数十次地陷,产生26个深不见底的天坑。7月19日,正值长江洪峰期的九江大堤,发生数百米宽的崩岸。这些突然增多的地震灾害冥冥中仿佛有一种必然,与高铁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也许只有逝去的张拾迈教授能告诉我们。
此文一出,必有好事者借机闹事,反对高速铁路网的建设。那么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
1.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物理和高中地理吧。所谓的科里奥利力就是常说的地转力,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你运动的线速度之间夹角形成的,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垂直于运动方向。(文中说切向,就是胡扯)
想不起来的看这里:http://baike.baidu.com/view/500807.htm?fr=ala0_1
好了,高铁都是双线,比如沪宁城际,从南京开往上海的车受到的力是向西南方向的,从上海开往南京受到的力是像东北方向的,不同方向的车行驶速度相同,受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恰好抵消了,怎么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呢?
2.看看科氏力的计算公式吧:F=2mvω
其中m是火车的质量,v是速度,ω是地球自转的速度。
动车组列车:CRH2满载重量是400吨左右,速度最高350km/h;
直达特快列车:韶山9型电力机车牵引18辆25T型客车,总重量1200吨,最高速度160km/h;
货物列车:大秦线20000吨,普通重载线路6000吨,其他线路4000-5000吨,最高速度80km/h。
由此计算出科氏力大小,为便于比较,以动车组列车为1个单位,则可算出直达特快列车是动车的1.37倍,货车是动车的3.4倍,最高到11.4倍。
普通货车跑了十多年了都没有什么问题,动车组列车的科氏力小得多,怎么可能有任何问题呢?
3. 高速铁路所用的无砟轨道实际上是轨道板,下边是弹性更好的CA砂浆软垫,比道砟好多了。直接把钢轨铺在混凝土上,还要受到岩石都承受不了的作用力,混凝土不会断裂吗?
4.说印度不修高速铁路完全是扯淡!人家印度不光要修高速铁路,还要修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00304/1883838.shtml 胡扯是要有限度的。
5.所谓“张拾迈”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人物。不信你可以去搜好了。(香港的朋友用Google搜过了,搜出来的结果只能在该文中找到)
其实这个名字也很简单:Zhang 10 miles,火车时速10英里(也就是16.09公里,你骑自行车骑快点就能达到)的意思。
再看所谓的“中科院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实际上是位于西安的“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网址:http://www.ieexa.cas.cn/)”。请注意,这个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升格而成,并于同年5月纳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现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到“过去与现代相结合的全球变化研究”的转变;实现“从季风环境到季风-干旱环境”乃至“区域与全球变化研究相结合”的转变;实现“从自然过程到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过程”的转变,争取把我所建设成为国际高水平的大陆环境科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当前的4个研究室是:古环境研究室、现代环境研究室、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和加速器质谱中心”。
换言之,人家是研究气候变化,大气粉尘的,和所谓地质灾害点点关系都没有。下次再造这种谣言,还不如说“高铁运行引起飓风”呢。
6.中国台湾高铁2008年开始运行,文章作者何不说引起了汶川地震,建议中央用导弹给炸了呢?
7.中国对铁路路基填料的规定如下:
A级,优质填料:硬块石,级配良好的漂石土、卵石土、碎石土、砾石土、沙砾、砾沙和粗、中砂。
B级,良好填料:不易风化的硅质或钙质胶结的软块石,级配不良的漂石土、卵石土、碎石土、砾石土、砂砾、砾砂和粗、中砂。细粒土含量15~35%的漂石土、卵石土、碎石土、砾石土。细砂、黏砂、砂粉土和砂黏土。
C级,可使用填料:易风化的泥质胶结块石、细粒土含量30%以上的漂石土、卵石土、碎石土、砾石土、粉砂、粉土、粉黏土。
D级,不应使用的填料:风化严重的软块石、黏粉土、黏土(如使用,需改良)
E级,严禁使用的填料:有机土(有机质含量大于5%)
当初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正是因为软土路基处理不良,导致沉降超标,无法达到设计速度,整治了一年才基本稳定。此文作者如果敢对日本的线路专家说:“你们日本的土有机质含量高,松松软软适合修高铁”,估计日本专家要跳起来扇他几个大嘴巴!
普及科学,任重道远!
这位老人,是中科院西安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张拾迈教授。在中国的高铁大潮面前,张拾迈是为数不多保持着谨慎、理性的学者。经过全面、细致的研究,他得出“中 国的地质不适合建高铁”的结论。认为在中国的地质条件下,高铁产生的夏尔谢夫力将导致严重的斯蒂芬金效应,引起群发性的地质灾害。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一 直致力于阻止高速铁路的盲目上马,他曾多次向铁道部和国务院写信表明自己的担忧,却屡屡遭到无视。而现在,随着这一批高铁线路的陆续通车,张拾迈教授的警 告正在渐渐地不幸变为现实。
揭密高铁背后不为人知的隐患
“夏尔谢夫力”,是科里奥利力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由俄国铁路工程师夏尔谢夫于1903年发现并引起重视。由于地球的自转,任何移动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侧 向的作用力,在北半球向右,在南半球向左。火车当然也不例外,在北半球会受到向右的力,对钢轨产生挤压,钢轨又将这种作用力传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产生一个 向右的切向力,这个力就是夏尔谢夫力,车速越快,夏尔谢夫力就越大。早期火车速度慢,夏尔谢夫力并未严重到需要人们加以警惕的地步,然后随着火车速度越来 越快,加之建铁路的地区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在特定条件下夏尔谢夫力终于量变产生质变,并引发斯蒂芬金效应。
斯蒂芬金效应,系詹天佑的同门,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年轻工程师斯蒂芬金发现的。1926年,斯蒂芬金考察落基山区的铁路线时,发现翻过山顶后高速冲 下的火车,使得行车方向右侧的岩层、山崖发生断裂甚至小规模滑坡。这种地质破坏,正是因重力加速的火车产生的夏尔谢夫力引起的,而且这种破坏可以是“隔山 打牛”型的,斯蒂芬金亲眼观察到与铁路线隔着数条河谷的山崖,在火车通过时产生了裂纹。因为地表岩土的刚性可以使夏尔谢夫力持续传递,远至数百公里以外, 就像一粒高速运动的台球击中一列紧挨着排放的台球左侧,最右边的球却会被弹开一样。坚硬的地表岩土起到了那一列台球的作用,传递着夏尔谢夫力,直到遇到特 定的地质结构使力无法继续传递,便在此时释放能量,造成地质破坏。夏尔谢夫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山脉、峡谷等复杂地貌反射、折射而改变行进方向,使得追踪 和研究它变得尤为复杂。
斯蒂芬金效应并不总是造成严重的破坏后果,它的作用效果与当地的地貌、地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遍观全世界,建有高铁的大多数国家分布在西欧和日本,它们的地 质和气候条件能让斯蒂芬金效应降到最低,从而适合高铁的建设,而中国很不幸,各种地质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宜照搬欧洲和日本的高铁方案。在地形平坦的地区, 夏尔谢夫力很容易被均匀地分散开,就像形状规则的蛋壳能够承受一定的撞击而不破碎一样。而在起伏不定的地形,夏尔谢夫力的传递不再齐头并进,遇到突起的山 峰,深陷的河谷等,数百米范围内不同大小的希尔谢夫力就会对局部地形产生撕扯、挤压、剪切的效果。西欧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夏尔谢夫力的被均匀的分散了。 日本虽然山脉众多,但是绝大多数人口居住于大城市中,山区只有少数农民,且由于地震频发,大多数夏尔谢夫力造成的隐患已经在地震中被一并释放了,日本的地 质灾害预防做得好,房屋抗灾标准高,使得斯蒂芬金效应无法产生有破坏力的影响。同样的地形条件下,在弹性系数大的岩土中,夏尔谢夫力则更容易被缓冲、吸 收。日本和欧洲的土质条件也远比中国适合高铁。日本湿润多雨自不必说,西欧也比中国大部分地区多雨,加之欧洲和日本气候比中国寒冷,土壤中的有机质被微生 物分解矿化的速度慢,地质史上数十亿年的积累使得欧洲和日本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胡敏酸、多聚六磷酸肌醇络合物等大分子有机物,弹性系数大,能起到吸收缓冲 夏尔谢夫力的作用。中国气候相对干燥少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作用气温往往高于32度,微生物矿化速度快,加上近半个世纪来水土保持不佳,土壤沙化、板结, 更是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质弹性低,无法起到降低夏尔谢夫力的作用。地球是个扁球体,纬度越低的地点地球半径越大,受到的夏尔谢夫力也就越 大。日本和西欧建有高铁的地区比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纬度高,如日本东京的纬度接近于中国济南,法国巴黎的纬度比满洲里还要北,而德国柏林的纬度,则相当于 中国最北端的漠河。中国大部分地区地处低纬度,遇到的夏尔谢夫力之强是西方的高铁建设者们不曾遇到过的。2004年,当中国政府的代表与参加竞标的西门子 集团洽谈高铁和动车技术引进时,德国人以近乎傻气的严谨和善意提醒到:“贵国是否论证过高铁项目在地质灾害方面可能带来的风险?”这种宁可自砸饭碗也要为 客户的安全负责的态度,却被中国代表当作了耳边风。
有心无力的智者
日本和西欧的气候、地质条件能有效地减少夏尔谢夫力带来的斯蒂芬金效应,适合建高铁,而中国需要结合自己的具体国情制定铁路修建方案。张拾迈教授清楚地看 到了这一点。年迈的他肩负着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背着沉重的仪器走遍了中国的山川大河,详细测定了各地的土壤弹性、硬度系数等指标,考察了地形地 貌,绘制了无数张地形图,挑灯夜战演算夏尔谢夫力的作用模型,计算了数百处可能发生灾害的“问题地带”,并写成报告,多次致信铁道部和国务院,陈述了高铁 的风险,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张拾迈教授又对世界各国的地质、气候条件与中国做了详细的比较,为 中国的铁路发展指明 了方向——学习印度的成功经验:不盲目追求高速度,降低车速以降低夏尔谢夫力,同时以更经济的手段提高运能。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气候比中国更加炎热,土 壤弹性小,纬度也比中国更低,印度铁路的夏尔谢夫力也是不容小视的。印度没有为了政绩或者自豪感而盲目提高火车速度,而是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降低车速,减 小夏尔谢夫力。为了提高因缓慢的车速而降低的运输效率,印度在单位车次的运输量上发掘潜力,甚至不惜把车速降到人可以自由攀爬和跳车的地步,让每一列火车 都发挥它最大的运能。张拾迈认为,中国尚有8亿农民,他们并不富裕,分散居住于广大的农村和县城地区,他们需要享受铁路带来的便利,需要与外界联系。借鉴 印度铁路的模式,让火车慢下来,让农民可以随时随地搭车和下车,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让中国最大的群体享受到出行的便利,他们的经济状况会 随 着与外界的交流而提高,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富裕水平和发达程度。在这个问题上,张拾迈教授不仅肩负着中国地质安全的责任感,他也为中国最广大群体的切身利 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2004年,张拾迈不顾家人的关心劝阻,以无比的责任感,拿着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作路费,自费去印度考察铁路,直到患上严重的肠胃疾 患,倒在了异国的土地上,吊着输液瓶被抬回国。在养病期间他也闲不下来,在病榻上写成《印度国铁考察报告》,寄给铁道部和国务院。这份燃烧了一个老人的生 命和健康写成的珍贵报告,却被上面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2005年起,张拾迈多次带着自己的报告和数据上北京,希望能向相关部门的领导陈述高铁方案背后的隐患,却始终无法如愿。最后,张拾迈把希望寄托于他心中 的底线,希望高铁建设至少保证使用有碴道床——就是平常我们所见的有石子铺垫的铁路。石子可以对夏尔谢夫力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而今天我们的高铁建设中普遍 采用的无碴道床,把钢轨硬生生钉在水泥地上,则会给夏尔谢夫力带来火上浇油的效果。2005年底,劳苦奔波的张拾迈终于支持不住,病倒了,这一病就再也没 有起来。
潘多拉之盒已经慢慢开启
在2006年以前,中国大部分铁路的运营时速在120公里以下。今天,随着一批时速220,350,甚至380公里高铁的建成通车,夏尔谢夫力和相应造成的斯蒂芬金效应相比过去是飞跃性的。自2009年下半年起,中国的地震灾害变得异乎寻常的频繁。
2009年12月16日,武广高铁建成通车。2010年2月6日,郑西高铁建成通车。2010年5月12日,成灌高铁建成通车。2010年2月25日,云 南楚雄发生5.1级地震。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数千死亡。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伤亡惨重。8月14日,四川汶川发生 泥石流,造成41人失踪。2010年4月27日,广东梅州地陷,出现400平米巨大天坑,深度超90米,四川宜宾更是在7天之内发生数十次地陷,产生26 个深不见底的天坑。7月19日,正值长江洪峰期的九江大堤,发生数百米宽的崩岸。这些突然增多的地震灾害冥冥中仿佛有一种必然,与高铁究竟有着怎样的联 系,也许只有逝去的张拾迈教授能告诉我们。